移动应用
  • 牛摩网APP

    手机扫码快速下载
  • 前大灯

    微信扫码打开
  • 摩托车排行榜

    微信扫码打开
  • 牛摩网手机版

    手机扫码打开
您当前位置:牛摩网 > 商学院 > 职场吧 > 浏览文章
《西游记》的修行大义

时间:2014/5/4 7:02:06 · 阅读

    -分享-

0

-评论-

     美猴王的第一次西游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必定是一位修行悟道的圣者。《西游记》看似神话故事,实是传世经典,它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方法,是一部讲述如何走向人生圆满的大手笔。《西游记》之所以被称为名著,绝不是因为好玩和热闹,而是因为它说出了世界的真相,以及体证世界真相的方法。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曾经讲过《西游记》,可惜,没有留下法本。今结合自己经历与体悟,谈谈《西游记》的人生哲理与修行方法。
    孙猴子出生在东胜神洲傲来国的花果山上,在石头中孕育,从石头中迸出,他无名无姓,乃日月之精华。石头表坚固,代表坚固的执着。因有坚固的执着,故有住胎的现象。住胎之后,慢慢成熟,瓜熟蒂落,自然出生。他刚生出的时候,不着寸缕,亦无男女观念,天地间唯此一猴。随着岁月的推移,猴子越来越多,开始是几个猴,后来,漫山遍野地全是猴,他被拥戴为猴王。《西游记》中的猴子,象征着我们的攀援心,象征着我们的猴心。人的成长过程也是这样,开始时只有几个猴心,后来,我们的猴心也是越来越多,再到后来,我们的精神世界到处充满了猴心,到处充满了攀援心。猴心越来越多,攀援心越来越重,人事也越来越复杂。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而是到处运用猴心,到处实施攀援,那么,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猴子的世界。猴子以自我为中心,结交八方魔王,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这种乐,不是绝待无对的圣贤之乐,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之乐,而是苦乐相对的凡夫之乐,而是“借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娑婆之乐。
    一次,猴子们聚集在一起饮酒欢乐,这时,有一老猴,突然死去。猴王问:“他怎么了?”另一老猴说:“他死了。”猴王问:“我也会死吗?”老猴说:“人人都得死,除非是神仙。”这时,他落泪忧伤,他看到了死亡,他体验到了死亡,想到自己的一生,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而死亡,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死亡之时,金钱名利,思想意识,一概靠不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想到这里,他不免惆怅起来,如何才能不死?这时,他要学一个长生不死的法。这便是他学道修行的最初起因。
    从人生现象上来说,我们都是排着队进坟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排在队伍的后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前面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到了七、八十岁,前面的人也就没有几位了。在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中,很多人只顾了升官发财,吃喝玩乐,而忘记了前面的正在等待我们的坟墓。美猴王面对死亡,心生恐惧,有所觉悟,他动了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学一个长生不死的法。猴子的这个知见正确吗?显然不正确。何以故?有生必有死,有来必有去,而这猴子取生而舍死,这怎么能办得到呢!既然猴子在因地上错了,果地上又岂能不错,所以经云:“因地不正,果招迂曲。”由于美猴王在知见上的错误,导致了他第一次西游的失败——没能见性成佛。
    美猴王的第一次西游,自东胜神州,漂洋过海,到了南瞻部州。若从一天的时间过程而论,那么,从东胜神州,到南瞻部洲,(太阳从东到南)这就相当于从早晨到中午。若从一生的时间过程而论,那么,从东胜神州,到南瞻部洲,(太阳从东到南)这就相当于从孩童到中年(孩子就像早晨刚刚出生的太阳,四、五十岁就像到了中午。五十岁之后就是慢慢地接近黄昏了)。美猴王到了南瞻部洲,在南瞻部洲学习了待人接物的世间法,学会了“说人话,行人礼,穿人衣”。“说人话,行人礼,穿人衣”,这是一个表法,表示他具足了人的品德和人的庄严。具足了人的品德和人的庄严,就表示穿上了人衣,就像佛弟子,具有的智慧、慈悲、大行、大愿等自性庄严,才算穿上了佛衣。若不然者,纵然穿上百衲衣,那也等于没有穿上佛衣。
    美猴王在南瞻部洲学习了世间善法,但是,世间善法不能满足美猴王长生不死的愿望,因此,他又从南瞻部洲,经过千辛万苦,度过了四重大海,来到了西牛贺洲,寻求长生不死的神仙。美猴王先是遇到了一位樵夫,樵夫唱着神仙歌,逍遥地从山上走下来。那樵夫唱道: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便上前行礼道:“老神仙,弟子起手了!”那樵夫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饭吃不饱,衣穿不暖,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呢?”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何时说什么神仙话来?”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相瞒,这个词名做《满庭芳》,是一位神仙教给我的。神仙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一个法,教我遇到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猴王道:“望你给我说说那神仙的住处,我去拜访他。”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心也。斜月三星,心也。须菩提,佛弟子也。须菩提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就告诫我们,佛弟子是住在心上的,而不是住在相上的,如果迷了自心,向那相上认取,则非佛弟子,而是外道。禅宗云:“即心即佛。”净宗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法华》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楞严》云:“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等等。佛教的根本,就是这个“心”,可惜,对于这个心,“百姓日用而不知”。若悟此心,则不名百姓,则成圣贤。六组大师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樵夫说了须菩提祖师的住处,让美猴王自行前去。这也就是说,我只能把修行的方法告诉你,修行的道路还是要靠你自己走。同样,佛祖不能代替我们修行,佛祖只能把修行的方法告诉我们,修行的路还要靠我们自己走。我们按照佛教的方法,自然就能回归净土,自然就能证成大道。这个地方,本无生灭。这个地方,本无垢净。这个地方,本无增减。这是个什么地方?赵州问:曾到此间否?答云:未曾到。赵州云:吃茶去!试问:赵州此话,是赏还是罚?赏他何处?罚他何处?赵州问:曾到此间否?答云:曾到。赵州云:吃茶去!试问:赵州此话,是赏还是罚?赏他何处?罚他何处?
    美猴王听须菩提祖师说法,听极妙处,抓耳挠腮,喜不自胜,可见,他还是有几分相应,然而,他始终忘不了长生不死的法。一日,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悟空未悟“自心不生灭”,然而,他却有个标准,他要求得一个长生不死的法,所以祖师每介绍一种法,悟空皆问:“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曰:“不能,不能。”悟空曰:“不学,不学。”建化接引之门,非究竟了义之道,逐一被悟空弃之。上上根机之人,只求就地掘金,无心遍地除草。
    须菩提祖师传美猴王方便法门,美猴王皆说“不学,不学”。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猻,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祖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拂袖而去,将中门关了。祖师一喝,连打三下。于此当下,这里正是阿弥陀,这里证是本来面,这里本来无生,这里本来无灭。然而,悟空却不曾识得。悟空不识,祖师便拂袖归方丈。
祖师走上前来,打了美猴王三下。于此一打之下,美猴王当下一片空灵,似有相应,然而,他却未曾识得这不生不灭的大道,他只是体验到了一种解脱的状态。一打之下,一片空灵。于此一片空灵之时,若能识得自心,这便是此人的无上福报。一打之下的根尘脱落之状,这只是个开悟的机缘,而不是开悟。
    猴王未能契入,皆因他福报不够。何谓福报不够?答云:思虑过重,分别太强。悟空未能悟空,只因太聪明,他学了七十二般变化和驾筋斗云。七十二变,只是他的手段。驾筋斗云,只是他的妄想。凭着手段应酬人事,凭着妄想理解佛法,这对于迷人来说,皆是意识层面上的事,不是佛法的根本。猴子理解了佛法,觉得佛法最伟大,什么儒教、道教、耶教、回教,皆不足挂齿,这正是猴心生傲慢,傲视一切,号称齐天,妄言大圣。此时的孙悟空,未曾真悟空,他只是在意识上理解了些道理,实际上却未曾见得自家面目。
    驾筋斗云,人人皆会。我们动一个念头,那就是十万八千里。譬如十几年的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然而,我们一念之间就能回想起来,我们这一念之间,跨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不正是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吗?这孙猴子驾的筋斗云,并不是凡夫的筋斗云,而是佛法的筋斗云,是他对佛法的意识理解。佛法不是靠理解而得到的,而是靠体悟而证得的。猴子还学会了七十二变,这表示他学会了应酬世事的手段,譬如为了应酬不同的场合,需要表现不同的面目,接待领导用一种方式,接待下属用另一种方式,乃至心怀敌意,还会装着热情。如此种种表现,皆是自己的变化,何止是七十二变!美猴王只是理解了佛法,却没能实际地证悟佛法。美猴王学会了各种手段,却不是佛法的神通妙用。
    一日,猴子在众人面前卖弄他的七十二变,祖师遂将他逐出山门,并警告他:“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孙猴子听了师父的告诫,倒也遵守信义,后来,他上天入地,惹出了种种祸端,他始终未说是须菩提祖师的弟子。
    须菩提祖师的这番警告,警告的就是我们的这个猴心,警告的就是我们的这个小聪明。美猴王刚来拜师的时候,须菩提就给这个美猴王取了个法号,叫孙悟空。孙就是徒孙。悟空就是觉悟自己的空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号,也是师父给弟子指出的修行目标——觉悟自己的空性。可是,这猴子不但未悟空,反而着了有,着了筋斗云,着了七十二变。驾筋斗云,就是打妄想,无论是打世间的妄想,还是打佛教的妄想,都属于打妄想。若人不在心地上用功,而是着相外求,求稀奇,弄玄妙,那么,这个人就不可以称佛弟子。何以故?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我们的修行,要发起一个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大愿,乘着这个大愿,自己先做一番返本还源的功夫,待到明心见性时,再做自性众生誓愿度的功夫,待到功夫成片,亦无功夫可做,方能显现随缘利他的大神通。
    我们学佛,是自心上的智慧,是自心上的慈悲,是自心上的行持,是自心上的大愿,而不是挂上一个佛牌子,却无一个人样子。若是挂上一个佛牌子,却无一个人样子,那就是损毁佛教形象,那就造下了剥皮锉骨的业,必然会受剥皮锉骨的苦。
    孙猴子未证实际,却凭着妄想,人前卖弄,自以为是,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还是离开这里。”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这猴心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石头里迸出来的吗?我们也有个猴心,自己看看自己的这个猴心,他是从哪里来的?莫说是石头里来的。若说是石头里来的,正是不识本来面目。教下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如何是此法界?祖师曰:“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多少学佛人,皆在这意识妄想里卖弄七十二变,如此这般颠倒妄想,怎能保全性命?莫在这里久留,快快回到这一念升起的地方去吧。
    《西游记》里的几个典故    
    在我们的心里都有一个孙猴子。有诗云:“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合意,紧缚牢拴莫外寻。”美猴王自命为齐天大圣,也就是说,我与天一样同高,与天同寿,这正表现了他长生不死的愿望。殊不知,天道亦在轮回中。
    美猴王第一次被玉皇大帝招安,做了个放马的职务。猴子爱攀,天马爱跑,都是不能安于当下的习气。这两种习气结合起来,就是心猿意马。后来,这猴子知道了他的官职太小,所以,他就辞职不干了,还是跑到下界作他的山大王,又树起了他那杆齐天大圣的大旗。
    美猴王第二次被玉皇大帝招安,做了个管理蟠桃园的职务。猴子的本性,就是吃桃的专家,于是,他在园中吃足了蟠桃。后来,他发现应邀参加蟠桃会的各路神仙,竟然没有自己的名字,于是,他先到蟠桃会上,喝了仙酒,吃了蟠桃,又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搅乱了蟠桃会。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他,虽然拿他不住,然而,这对于孙猴子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经历。实际上来说,这不是物理空间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主观事实,而不是一个客观事实。既然不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么,用事实追求的办法,就无法考察其真实性了。譬如说,天堂是否存在?猴子是否存在?镇压猴子的五指山是否存在?大闹天宫发生在何年何月?等等,这都是用事实追求的办法无法考证的。然而,心灵考察的办法了解他的文化内涵。
    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确实有一个猴子,这个猴子就是我们的猴心。这个猴心的天性就是妄想分别,攀援执着,我是人非。我们心灵世界里的这个猴子,如果他终日妄想分别,攀援执着,我是人非,那么,我们的心灵世界就会天下大乱。大闹天宫一场戏,就是我们自家的猴子大闹自家的天宫。
    我们心中的善与恶、静与动、离与住,等等,他们在对立统一中存在,一旦这个恶、动、住达到了极致,这空旷安然的状态就会变成混乱不堪。譬如,当一个人欲望膨胀到极致的时候,他就会终日动脑筋想办法,以满足这种不断贪欲的欲望。若如此这般的心灵生活,那就是自己心灵世界的天下大乱。当一个人分别心太重的时候,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展开斗争。世间现象犹如大海里的浪花,此生彼灭,转头即空。我们如果把这些本来就生生灭灭的现象看得太实了,那就会处处较真,那就会处处交战,自己的心灵世界,也就失去了他应有的清净安详。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就是我们的猴心动得太厉害,把我们的整个精神世界都搅乱了。天兵天将捉拿他,天狗追他,天火烧他,真是苦难至极。苦难至极时,如来即现前,只是我们不曾识得。如来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诸人还识得么?这个如来,伸出个大手,要和猴子打个赌。这已经是指示本来面目了。大手者,即是这无相真心。猴子者,即是这捕风捉影的猴心。如来告诉猴子:“你这猴子,我跟你打个赌,你若是出了这手掌心,就算你赢了,我就让玉帝把天宫让与你。你若出不了这手掌心,那就是你输了,你还是下界为妖,再修几劫,莫再来吵闹。”大手表示大手印,亦名佛心印,亦名法性身。猴子就是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的颠倒妄想,每一个念头,岂能出了这法性身?岂能出了这大手?如来指示这猴子,你是出不了这个大手的,这个大手就是你的本来身,本来身你不认,却认那生生灭灭的妄想心,岂不在轮转不息的轮回里?莫说一个妄想出不了这个无相真心,就是打百千万亿妄想,也是出不了这个无相真心的。如来伸出大手,指示于人看。这就相当于在禅堂里,一香板打下去,万念顿空。于此当下:这是什么?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直接契入自家本来面目!我们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终日在现象界里捕风捉影,这就是佛教所说得颠倒妄想,这就是佛教所说得六道轮回。大手为本,是一切神通变化的本源。猴子是末,是追逐法尘的意识作用。无量的意识作用,无量的妄想分别,只是无相真心中的幻相,犹如镜中相,水中月,究竟不可得。我们追逐这些生生灭灭的幻相,而不曾识得这永恒常在的真心,这就是颠倒妄想。这猴子十个筋斗,打到了无名指的根部,且在那里做了个记号: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无名即无明。无名指根,就是无名之根。孙猴子一路筋斗云,翻不出如来掌,结果,猴子却钻到了五指山下面去了。五指山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山,他被五蕴困住了。见到什么,什么就困住他——色困住了他。感受什么,什么就困住他——受困住了他。想到什么,什么就困住他——想困住了他。动心什么,什么就困住他——行困住了他。污染什么,什么就困住他——识困住了他。五蕴山困住了他,接着,又贴上了一个封条——嗡嘛呢呗美吽。只要有这个嗡嘛呢呗美吽,这个猴子就再也不能上天入地,他只能动动猴头。我们一心持咒,心念耳闻,都摄六根,如此用功,就不能跟着妄念流浪了。这是,我们只能偶尔冒出个念头,但是,它已经不能鼓风起浪、胡思乱想了。猴心习气太重,如来的那道咒符,把他压了五百年,孙悟空还是没有悟空,他依然觉得这是非是有的,好坏是有的,道理是有的,他还是着有。就实际上来说,五蕴不是用功夫修空的,五蕴本来就是空的。     

    《心经》云:“五蕴皆空”。这个孙悟空,若能照见五蕴皆空,他也就般若波罗蜜了——大智慧到彼岸了,这时,他就会发现,“梦里明明有五蕴,觉后空空无圣凡”。但是,猴子依然没有悟空。菩萨慈悲,揭下封条,救他出来,另他从闻思修而入,陪着唐僧一同去往西天求取真经,这时,开始了孙猴子的第二次西游(第一次西游,他随须菩提修行七年)。
    如来展示大手时,悟空若能当下悟空,啊!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若能在这里一肯肯定,当下见性,顿悟成佛,不动一步到西天,《西游记》便到此结束。可惜,猴心活跃,未能悟真,那就只好步步渐修了。
    唐玄奘表示坚固的求道之心,宁肯西行一步死,绝不后退一步活,就如我们学习佛法,发愿修行,绝不退转,直至圆满成就。猴子就是这个猴心,他善于思考佛法,在《西游记》上,也就是他负责探路的。孙猴子在西游记上的探路,是探佛法的路,在西游记上的化斋,是取佛教的法食。
    唐僧一行四人,在西行的路上所遇到的种种磨难,其实就是我们修行人在修行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境界,以及化解种种磨难的方法。路遇贼人抢劫这场戏,就是降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贼。这六贼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体忧”。我们的修行要转化这六贼,使之成为六妙用。杀贼,并不是大家看书或看电视时所看到的打杀人命,而是降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着相外求。眼着相外求,就是眼贼。耳相外求,就是耳贼。鼻舌身意着相外求,就是鼻贼、舌贼、身贼、意贼。孙悟空统统将他们打死了,试图进入闭目塞耳的黑洞洞,也就是住在黑山背后。试图住在黑山背后,最难过的就是孙猴子,因为孙猴子属于意识,他不动就难过,八识田里的习气,总是鼓动着这猴子动,而他又压制这六贼,两种势力对抗,他也就必然头疼。大乘佛法不是闭目不看,不是塞耳不听,而是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
    在《西游记》里,唐玄奘、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等等人物,其实,并不是描写的多个人,而是描写的一个修行人心中的多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心里,有求道之心,这就是唐僧。在我们的心里,有攀缘之心(妄想分别),这就是孙猴子。在我们的心里,有贪欲之心,这就是猪八戒。在我们的心里,有断欲之心,这就是沙和尚。在我们的心里,有傲慢之心,这就是白龙马。
    我们再说说唐玄奘、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等随身带的用具。唐僧用锡杖和袈裟,这代表着佛法。孙猴子用金箍棒,这代表着攀缘。猪八戒用钉耙子,这代表这贪欲。沙和尚用铲杖,这代表这断欲。断除贪欲就是罗汉,所以,罗汉的也名离欲阿罗汉。菩萨与罗汉不同,菩萨要度众生,菩萨要成佛。罗汉既不度众生,也不要成佛,罗汉追求的目标是涅槃。罗汉修成功了,他就进入了涅槃。可是,罗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解脱,他只是进入了一种状态,同我们睡觉一样,在这种状态里,什么都不知道了,世界不存在了。在这种状态,没有一个时间,就像我们睡觉,这一觉睡了多长时间,我们自己是不知道的。当罗汉一觉醒来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时,他找不到自己的身体了,或启动了自己的身体了,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坏了,这时,他很恐怖,借着翻起来的习气又投胎了,于是,又进入了一个分段生死。
    在《西游记》里,猪八戒是个很可爱的形象,猪八戒用的武器就是个丁耙子,也叫做铁耙子。铁耙子代表什么呢?代表贪心。猪八戒扛着个铁耙子,见财就搂,见色就搂,见什么搂什么,什么都往自己这里搂。铁耙子就是见财就楼、见色就搂的贪心。贪财,贪色,贪睡,贪得无厌,什么都贪,正因如此,所以《西游记》里的很多灾难都是这个猪八戒招感。猪八戒贪美色,他偷偷地看人家沐浴,结果,被蜘蛛精吐出的丝给缠住了,坠入了情网。蜘蛛精吐的丝,代表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结,也叫做情丝。唐僧喜欢猪八戒,也就是修行人喜欢受戒。为什么喜欢受戒呢?那是因为有贪心。因为有贪心,所以要受戒。若无贪心,戒亦无用。唐僧喜欢猪八戒,所以唐僧从来就没有念过猪八戒的紧箍咒,而孙猴子的紧箍咒念得最多。譬如三打白骨精一场戏,唐僧念了孙猴子的紧箍咒。是谁惹的祸呢?就是猪八戒惹的祸。孙猴子去化斋之前,在地上划了的圈——在心地上立了一个规矩,并且告诉他们,不可出了这个圈,不可犯这个规,出了这圈,犯了这个规,就会有大祸。孙猴子划的这个圈,代表着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出了这个圈,犯了这个规,就会遭灾惹祸。美貌女子现前,八戒实在是忍耐不住,他就怂恿着大家出了这个圈,犯了这个规,对这个美貌女子动了心。动心即是出圈,动心即是犯戒。孙猴子回来后,识破了这个美女的真相,只不过是一具白骨而已。让猪八戒把美女看成是白骨,这是很难的事(猪八戒是唐僧的另一面)。猪八戒贪色,孙猴子破相,这一贪一破,在修行人心里都有这两方面。孙猴子打死了白骨精,猪八戒还在一旁煽风点火:“师父你看,这猴子把她给打死了,人家找上门来,那可怎么办呢?”其实,猪八戒并不是担心别人找上门来,他说这话,名义上是为了大家,实际上是贪恋美色。
    孙猴子用的武器是金箍棒。猴子象征着攀援。攀援什么呢?猴子攀援树。树及树枝,就是猴子攀援的棍子。孙猴子借着这根棍子上天,借着这根棍子入地,借着这根棍子降妖捉怪,就是我们的意识借着法尘而妄想分别(思想),妄想分别就是攀援。孙猴子很会思想,他用思想的方法,探明佛教的道理,(猴子探路)他用分析的方法,剖析四大色身。孙猴子临去化斋之前,他在地上划了一个圈,让大家呆在圈里,告诫大家,如果出了这个圈,犯了这个规,就会在招来杀身之祸。猪八戒是个爱美色的人,见到美貌女子前来,他忍耐不住,便鼓动着唐僧与沙和尚出了这个圈,犯了这个戒。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是用分析的方法,剖析这四大色身,只是一具白骨而已,没有什么可爱的。孙猴子打死了这美貌女子,并不是实际地杀了人,而是用分析的方法,指出了这个美女只是一具白骨。修习白骨观的人,就是用观想的办法,把我们的四大色身观想成一具白骨,用来对治我们对四大色身的执着。修习白骨观时,先从自己的脚开始观想,观想脚上的皮肉逐渐脱落,只剩下了一具脚骨。然后,再观想全身,观想全身的皮肉逐渐脱落,只剩下了一具骷髅,然后,再观想他人,以及更多的人,也都是这样的骷髅。当白骨观修成之后,修行人就会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是一具具的白骷髅。其实,并不是满大街的人都是无血无肉的白骷髅,白骷髅只是观想者的意识投射。白骨观是用功夫修成的,凡是用功夫修成的,究竟都会变坏么,所以,白骨观修成了之后,如果不再继续观修,那么,这些白骨也会慢慢地有血有肉起来。
    有人修成了白骨观,在他的白骨世界里,也有男白骨、女白骨、老白骨、少白骨的,也有自己喜欢的白骨,也有自己讨厌的白骨,所以说,若人不明自家心,纵然白骨也风流。白骨观这个法门,是用来对治我们对色身的贪着的,是暂时借来一用的,而不是修成了白骨观就成道了。白骨观修成了,还要更进一步,把这个白骨也要化空。把这个白骨化空了,住在这个“空境”里,那也不是大道。一个人要想证悟大道,他就要向自性上回归,向自性上体认,而不是用功夫修成一个什么样子,或一种什么状态。任何一种样子,任何一种状态,那都是靠不住的。
    沙和尚用的武器是铲杖。沙和尚象征着断除贪欲。他用什么断除贪欲呢?用铲杖。铲杖不像丁耙子,丁耙子是往里搂的,铲杖是向外铲的,铲的结果就是断,无论是什么纠结,只要一铲,当下即断。沙和尚给人的印象比较忠厚,比较温和,他不像那猪八戒,有时还会动个小心眼,说些逃避责任的话。自己把责任逃避了,这责任就自然地落到了孙猴子头上,害得唐僧念那孙猴子的紧箍咒。沙和尚不像猪八戒,他不煽风点火,他总是替孙猴子说几句公道话。

    在西游的路上,火焰山挡住了取经人的路。孙猴子就埋怨这座火焰山。可是,当地的居民却说:五百年前,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推翻倒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从这八卦炉上落下来一块砖,就变成了这座火焰山。落下来的这块砖,就是仇恨的种子,它就隐藏在八识田里。我们开始修行了,这颗种子就会翻出来,变成一座火焰山。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几年前,或十几年前,乃至几十年前,我们跟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这颗矛盾的种子就落到了我们的心田里,这就是现行生种子。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这颗矛盾的种子就变成了心头火,这颗种子蠢蠢欲动,总想跟人算老账,这就是种子生现行。修行中的这种现象,我们也叫做翻习气,《西游记》上就叫做火焰山。我们的火焰山是不能绕过去,也就是不能敷衍过去,不能回避过去,我们要想办法把这心头火熄灭。可是,唐僧想绕过这座火焰山,他问孙猴子:徒弟呀,你看看南边有路吗?如果有路,我们就从南边绕过去。孙猴子会思维,道理上懂得佛法,他说:南边有路,那是外道。唐僧又问:徒弟呀,你再看看北边有路吗?如果有路,我们就从北边绕过去。孙猴子说:北边有路,也是外道。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头火,我们不能绕过去,我们要直面相对,把它熄灭。当然,熄灭心头火的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先证得根本智,证得法性身,也就是先明心见性,然后,再用我们的般若之光化解一切烦恼。可惜,这取经人不是直下顿悟的人,他是个着相渐修的人。既然取经人不是直下顿悟的人,那就只好去借芭蕉扇了,用芭蕉扇的清凉风,熄灭这火焰山。到哪里去借呢?到这牛魔王那里去借。牛魔王就是自己的牛脾气。孙猴子就是自己的妄想心。孙猴子向牛魔王去借芭蕉扇,就是自己的妄想心与自己的牛脾气斗,结果,就是斗不过这牛脾气,最后,还得请菩萨前来帮忙,给这牛魔王套上许多圈圈,把他降伏。降伏牛魔王这场戏告诉我们,用猴心来解决修行上的问题,那是解决不了的。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用菩萨的手段,如若不然,只会把事情搞得更加越糟。如何是菩萨的手段?上契空心,下合虚相。可是,这取经人总是昧却这空心。
    大战红孩儿一场戏,也是自己的猴心与自己的心头火打仗。那个红孩儿,原本是个带着布兜兜的婴孩儿。这个婴孩儿,代表着修行人的禅定境界,就是道家说的“复归于婴”的这个“婴”,复归于婴就是复归于简简单单的婴孩心态。唐僧很喜欢这个婴孩儿,也就是他很喜欢这种禅定境界。唐僧舍不得丢下这个婴孩儿,贪恋这种禅定境界,所以,他要带着这个婴孩儿去见佛祖。其实,住在禅定境界中,那是见不到佛祖的。修行人执着在这种禅定境界上,这种禅定境界也就成了修行人的魔障。唐僧非常喜欢这种禅定境界,非常执着这种禅定境界。可是,这孙猴子会思考佛法,懂得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知道贪恋这种境界是错误的,所以,他要打破这种境界,打破这种婴儿状态。因为唐僧贪恋这婴孩状态,所以,他让孙猴子背着这个婴儿前行,这就等于用定境来约束孙猴子。孙猴子不肯受约束,他就想把这个婴儿从悬崖上摔下去,把它摔死,以求打破这种定境。孙猴子把这个婴儿往悬崖下这么一摔,这婴孩儿马上就变成了红孩儿,红孩儿也叫做火孩儿,就是发火了。一个人贪恋禅定境界,你把他的这个境界打破了,他就发火了。譬如,禅堂打七的时候,有人住在了禅定境界中,这时,你一香板子打下去,打破了他的定境,他就生气了,心想,我刚刚入定,被你这么一打,就被打出定了。于是,他再用工夫,试图再次进入定境。当他又一次进入定境的时候,你又一香板子打下去,又把他打出来了。如此三番两次,他就忍不住了,他会向你示意,你不要打我了,我要入定。其实,追求定境,住着定境,那是不能开悟的。真正的开悟,那是在狂心息下的时候,借着一个机缘,打破了这种定境。于此打破定境的当下,豁然识得了这无形相、极灵妙的圆觉自性,这才叫做开悟,而不是入了某种定叫做开悟。莫说入了浮浅的定,即使入了灭受想定,历经尘沙劫数,那也不是开悟,而是进入了无受无想的梦境。这个梦境,究竟是靠不住的。
    修行人贪恋定境,住着在婴孩状态,如果你把他的婴孩状态打破了,他的婴孩状态就变成红孩状态,他就会发火。孙猴子知道贪恋婴孩状态是不对的,于是,孙猴子打破了这个定境,引起了一场火灾——心头火。孙猴子就是自己的猴心,唐僧就是自己的道心,婴孩儿就是自己的定境,红孩儿就是自己的火气。孙猴子大战红孩儿,其实,就是自己跟自己斗,是自己的猴心与自己的婴孩儿斗,是自己的猴心与自己的红孩儿打,打得越厉害,这火势就越大。猴子斗他不过,眼睛都也这烟火弄瞎了。人生气就会眼红,再生气就会眼肿,再生气就会眼瞎。自己跟自己斗气,结果是天下大乱。猴子斗不过红孩儿,无奈,只好前去请观音菩萨降妖。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慈悲心是平等的,所以在观音菩萨眼里,孙猴子和红孩儿是平等的,观音菩萨既要就度孙猴子,也要就度红孩儿。观音菩萨是如何救度红孩儿的呢?红孩儿问观音菩萨:你是猴子搬来的救兵吗?观音菩萨不说话。红孩儿又问:你是猴子搬来的救兵吗?观音菩萨还是不说话。这时,红孩妖举枪便刺,观音菩萨丢下莲台,闪到远处。这时,红孩儿可高兴了,心想,就连观音菩萨也不是我的对手,竟然把自己的莲台都丢了。红孩儿上了观音菩萨的莲台,结果如何?他一动,右边生出一把刀子。他又一动,左边又生出一把刀子。再动,前后左右,生出了许多刀子,把个红孩儿加持在里面,使他动弹不得。紧接着,观音菩萨又抛出许多圈圈,套在红孩儿的胳膊上、脖子上。猴子在一旁笑道:菩萨怕你不好养,怕你长不大,所以才给你套上这许多的长命锁。刀就是剑,象征着正确的知见,也就是要用正确的知见规范这个红孩儿。圆圈就是规矩,象征着戒律,也就是要用戒律管束这个红孩儿。我们学习佛法,要树立正确的知见,没有正确的知见,无论下多大的功夫,那也是不能证成大道的。我们学习佛法,要严持戒律,若不守戒律,胡作妄为,那也是不能开悟成佛的。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场戏告诉我们,当我们发火的时候,不要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讲道理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我为中心,道理就会越讲越多,火气就会越烧越大。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把观音菩萨请出来,观音菩萨就是我们的慈悲心。我们的慈悲心出现了,这心头火也就自然地消了。
    当我们发火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寻找发火的原因,寻找发火原因,那就是凡夫。发火是没有原因的,火是无明火。如果有人找到了发火的原因,那么这个人就更加愚痴。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我们不要找原因,更不要把不顺心的原因推到他人身上,我们只要把心中的菩萨请出来,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慈悲,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智慧,那么这心头火自然也就消了。
    取经人到达了西方圣境,受如来之命,到藏经阁取经。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是负责传经的人,也是印度禅宗的初祖和二祖。禅宗祖师传的是什么经?答曰:无字真经。历代祖师,种种指示,皆是传的无字真经,乃至释迦佛祖,种种言说,也是传的无字真经。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是禅宗祖师,他们不与人说三道四,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这远道而来的取经人,既有世间的执着,又有出世间的执着。他有这么重的执着心,怎么能取得真经呢?取经人执着于唐王赐的紫金钵,象征着他执着世间法。取经人执着于观音菩萨送的金兰袈裟,象征着他执着出世间法。修行人有执着,而不能心空,那是取不到真经的,那是证不成大道的。真经是无字的,无字的是真经,这真经就是我们的无相真心,这真经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取得真经就是证得自己的无相真心,就是证得自己的自性法身,而不是背大摞书回来。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看到这取经人这么地执着,于是,就向取经人索要人事,让取经人放下执着,令其心空。这里的索要人事,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索要红包,而是令取经人放下执着。一个学佛多年的人,你让他放下“他的佛法”,这实在是很难的事,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他都不肯放下“他的佛法”。这《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他最爱讲道理,他最爱想佛法,这是猴心的习气。一个爱讲道理的人,你让他放下“他的道理”,那么,他的道理就会更多。一个爱想佛法的人,你让他放下“他的思维”,那么,他的思维就会更活跃。所以,取经人面对“索要人事”,他放不下,他还要找如来评理——佛法明明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让我放下呢?猴子的佛法是理解的,也是他妄想的,不是亲证的。有些人学佛不能成功,就是因为聪明有余,智慧不及,他一路学佛,一路打妄想,你说极乐世界,他就想出个极乐世界,你说天堂地狱,他就想出个天堂地狱,你说佛祖放光,他就想出个佛祖放光,他并且把自己想象的当成是真实的,他住在自己打出的妄想境界上。打这样的佛教妄想,这是个天大的魔障。有这样的魔障拦路,又怎么能悟道成佛呢?唐僧见孙猴子又要去闹,于是,安抚猴子道:悟空啊,我们还是把金兰袈裟和紫金钵给他们吧,要不然,我们怎么能取回真经呢?当一个人把自己心爱的东西给了别人时,其实,他只是放下了手中的物件,心上的执着却没有放下。迦叶和阿难,老婆心切,即使再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把这个无字真经送给了取经人。这取经人,闻得经名,未见内容,取了经书,高兴而去。这事却被燃灯佛看到了,燃灯佛笑道:这取经人太着相了,他根本不认识无字真经,将这个无字真经送给他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派了一只老鹰,抓破经书,空中散下。取经人望着漫天飘散的经书,十分地痛苦,还夹带着满腹的怨气,埋怨道:不曾想在这极乐净土,怎么还有这等祸事?取经人根本不知,这哪里是什么祸事,这都是在破他的执着,指示他认识这部无字真经。我们在禅堂里打七时,打香板子的用意也是这样的,这一香板子打下去,前后际断,空灵一片。若是个皮下有血的人,便能在这前后际断、空灵一片的当下,识得这不生不灭的无相真心,取得这说之不尽的无字真经。可是,取经人太着相了,他不认识这部无字真经,他要取的是有字虚言。取经人又回到佛祖这里,这次回来,孙猴子是来评理的,孙猴子以为抓到了佛祖的把柄,看你佛祖还怎么抵赖。如来佛祖,如如不动,说道:经不能轻传,若是轻传了,让后人无饭吃,去年,李居士用三斗六升碎金子换了一部《金刚经》,用来保他祖先升天,全家平安,我说这经书还是卖得忒贱了。佛法不可轻心而得,轻心而得佛法,则佛法也轻。轻了佛法,与人无益。譬如有人,为了求取佛法,不惜磕十万个大头,然后师父传给他一个六字大明咒法。他用十万个大头换来的这个六字大明咒法,他就会好好地修行,因为他知道这个法来之不易,他是用十万个大头换来的,也可以说是用金子般的心换来的,所以他会珍惜,所以他会精进,所以他会成功。如果一个人,他什么都没有付出,你求着他传给他一个法,他就不会珍惜,他就不会精进,他就不会成就。三斗六升碎金子,表示心不真诚,属于散心学佛。佛教经典是让我们见性成佛的,可是,有些人不是用佛经来指导自己的修行,而是用佛经来超度鬼神,保护平安。他这样运用佛经,恐怕鬼还未得度,自己已成鬼。用佛经来干这种鬼事,这样,佛法就会后继无人,佛法就会断续,这正是佛祖说的“佛经卖得忒贱了,让子孙后代没饭吃”。也就是说,不诚心修法,佛法就会断续,未来众生就没有法食了。用金子般的真诚心来求法,则能与佛法相应,则能成就大道。若是有这样的诚心,我们就一定能够修行成功。我们要发个大愿,誓愿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祝大家证成大道!

 

编辑:laoge
关键字:职场 西游记 修行

  • 牛摩网APP

  • 牛摩网手机版

  • 排行榜小程序

  • 前大灯小程序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1728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20761号 CopyRight ? 2012-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深圳市牛摩网科技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