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 牛摩网APP

    手机扫码快速下载
  • 前大灯

    微信扫码打开
  • 摩托车排行榜

    微信扫码打开
  • 牛摩网手机版

    手机扫码打开
您当前位置:牛摩网 > 商学院 > 经营有道 > 浏览文章
袁岚峰:工匠精神的正反两面

时间:2016/11/23 10:15:32 · 阅读

    -分享-

0

-评论-

近年来,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在中国逐渐兴盛,蔚为大观。2016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这个词更是炽手可热。就其本意而论,工匠精神显然是好的。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董志勇教授把它总结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见201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第20版文章《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

董志勇教授

不过,“工匠精神”这个词在舆论场中似乎常被过度解读,把一些本不属于它的意涵栽了上去。在一些情况下,工匠精神的语言产生了一种“现实扭曲力场”,把本该理解为负面的事给解释成了正面。又在一些情况下,工匠精神掩盖不了大方向的失败,甚至还加重了失败。由于这些原因,在知识界人士中出现了对工匠精神的嘲讽。其实用不着嘲讽,工匠精神本来就是很简单的。只要抛掉过度解读,回归原意,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以及如何去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消极面

下面先看对工匠精神的宣传中的消极一面。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做法,是把“安于清贫”描述成工匠精神的一部分。例如,在上引《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晓峰提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错在哪里呢?让我们看一个经常作为工匠精神宣传的例子(《永不松动的螺母工匠精神,让你知道与日本的距离》):

全世界包括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科技水平遥遥领先的国家都要向日本一家只有四十五人的小公司订购小小的螺母。……要螺母不松动,说起来简单,世界这么大,却只有日本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可以办到。全世界仅此一家,别无分店。……Hard Lock螺母永不松动,结构却比市面上其他同类螺母复杂的多,成本也高,销售价格更是比其他螺母高了百分之三十,他的螺母不被客户认可。可若林克彦认死理,决不放弃。在公司没有销售额的时候,他兼职去做其他工作来维持公司的运转。……Hard Lock螺母于今不仅在日本,甚至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很敬佩永不松动的Hard Lock螺母,这确实是工匠精神的好例子。不过请注意,它的售价比其他螺母高30%,发明者宁可兼职去做其他工作也不降价。工匠精神是为了赚钱的!在市场经济时代,让工匠安于清贫,是严重过时的宣传套路,简直要成为高级黑。

再来看下一种错误。日本的寿司店是一个经常举的例子(《呼唤“工匠精神”》):

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这个艺术境界,确实很高。不过,如果你学过微观经济学,你就会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不扩张呢?扩张不是会赚到更高的利润吗?

如果这家寿司店的回答是,一天只能做这么多寿司,扩张了管理不过来,那么我们不能不质疑店主的管理能力。如果回答是,本店的目标就是把寿司做得尽善尽美,不追求更高的利润,那么我们在敬佩之余,还是会嘀咕一声:这样不是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吗?中国如果有人做类似的事情,一定会被这样质疑的!

从不扩张的寿司店思考开去,我们会发现上述Hard Lock螺母的故事可以反过来解读。中国高铁向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订购螺母,这固然是Hard Lock的成功,不过中国高铁超过了日本高铁,是不是中国的成功呢?

用于世界各产业领域的“Hard Lock”螺母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日本产品是全方位的仰视,从汽车到电视,从摩托车到收音机。那时我们羡慕的都是整机,哪里顾得上零件。后来引进日本生产线,是以有多少零件中国造为自豪的,号称提高国产率。现在居然反过来了,中国的整机上用日本的零部件,这是多大的改变?任何没有预设立场的人,都能看出来。

很明显,中国的地位上升了,日本的地位相对下降了。正常的日本人应该对在整机竞争中的失败有危机感。如果有日本人因为中国整机用日本零部件就沾沾自喜,那么他已经把自己的国家定位为零部件供应商,在心里退出整机层面的竞争了。

宇沃资本董事长黄征宇有一篇文章《最早源自中国的工匠精神现在去了哪里?》,里面提到一个有趣的观察:极致的“工匠精神”背后是日本人对创业失败的极大恐惧。他写道:

在敬佩日本“工匠精神”的同时,我也发现,日本不是一个创造性的民族,他虽然可以精益求精,但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我记得当时和日本同事交流时,问了他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日本发展这么快,科技也很发达,到底有什么东西是日本人发明的?当时他楞了一下,笑着说,暂时想不出来,回去查一下明天再告诉我。而到了第二天,他还是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就问了另一个日本同事,他也不知道。然后到了第三天,这位同事告诉我说,随身听是日本人发明的,我随即告诉他也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他虽然有些不爽,但后来还是承认了。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感觉到,虽然日本在“工匠精神”方面的确做到了极致,但是创新不足。我也和这个同事探讨了原因。他说,对日本人来说,他们很怕创新带来的失败,因为失败对个人发展以及家庭幸福的影响都太大了。

很多日本人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考入京都大学或东京大学,因为进了这些顶尖大学,他们的命运就会被改变。从这些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果选择进政府工作,生活水平会很稳定,只要自己努力一些,就会有很好的前途;如果选择进大公司,也会有不错的发展空间。但他们很少会选择去创业,因为一旦创业失败,他的履历上将会留下失败的记录,无论政府机构还是大企业就很难再接受他们,所以创业对日本人来说,失败成本非常大。

这在我随后的实习中也深有感触。当时我实习的地点在京都,离京都大学不远,所以也有机会认识了一些京都大学的学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对创业感兴趣,真的是没有一个人!对他们而言,进入一家大公司,有一个好的、稳定的未来是最重要的。而创业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一旦放弃去大公司而选择创业,万一创业失败的话,他们就很难再获得那些大公司的青睐。所以,这也让我充分认识到,虽然日本有着优秀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在“改善”方面也精益求精,但在创业层面显然有着很大的民族局限性。

黄征宇说日本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有些夸大其词。日本的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不是白给的。不过这话还是有其合理成分。日本在已有框架下的改进非常多,很多地方改进到极致,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然而自己发展出新的框架,确实比较少见。有投资人发现,全世界最有创业气氛的就是中美两国,日本和欧洲都很少有人创业。显然,这不是日本和欧洲蓬勃向上的标志。

其实不止在科技方面,日本古往今来一直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思想。任何一个稍微对哲学有些爱好的人,都能举出不少德国、法国、英国哲学家的名字,并对他们的学说如数家珍。但日本的哲学家呢?大多数人压根想不起来。福泽谕吉、坂本龙马、幸德秋水都是很有思想的人,不过在日本之外的影响基本上微乎其微。这几位思想家,大概都算思想的工匠吧。

前面这些例子中,工匠精神最多只是转移了焦点,本身还是好的。而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作者直接认为工匠精神属于失败的原因。这个例子就是荷兰的ASML如何击败日本的光刻企业(《日本垮下的另一个半导体产业——光刻机》):

日本ASML光刻机

日本除了少数小众领域可以吃老本,其他领域都明显衰败。被情怀媒体炒作的所谓 “工匠精神”恰恰是日本僵尸经济的病因之一。

工匠精神会形成企业的自我路线束缚,与日本社会分工固化相辅相成,互为副产物。日本的社会分工固化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企业的工匠道德绑架无形中把日本产业链的路线逼到了非主流。(因为主流技术路线一直都在被美利坚和以色列颠覆,不应变就会沦为非主流)当技术路线和企业战略走错方向,技术联盟站错队时,后果可想而知,再多努力都是徒劳,再多的精雕细琢都是浪费资源、徒增债务,有些日企甚至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某些日本的失败技术路线如等离子体面板、交叉射频、蓝光等撞了南墙后想回头也没机会了,太晚了。

……在工艺品时代也许这套社会体系能给日本带来他们自己都想象不到的辉煌,但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以美国、以色列推动的无序产业变革逐渐打碎这一切,仿佛历史底蕴的积累在蛮荒者面前显得弱不禁风。事情不仅仅是工匠社会的日本无缘互联网技术潮流那么简单,互联网革命意味着一系列经济模式革命、商业策略创新和劳动分工流转,新兴商业概念如专利流氓律师团、产业链一波流、山寨推塔流、技术标准合纵连横、订单卡位等等层出不穷。不随机应变则必死无疑。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使得全球的开放经济体的idea更容易传播共享,思想颠覆更频繁,产业变革会以分布式的方式加速进行。工匠精神不仅难以受益,而且被工匠精神固化的经济体会受到更高频率的变革冲击。

而日本社会的补救方法反而是进一步加强对这种固化体制的保护,简直是逆潮流,“大而不能倒”已经是让很多国家的经济界烦恼的一件事了,日本不仅有“大而不能倒”,还有“老而不能倒”,日本社会的百年老店怎么能倒?即使是三井三菱财团以外没爹没娘的老字号或者百年小作坊,就算负债超过200%还是得硬撑,申请破产难于上青天,且上游供应商的工匠圈和下游采购商的工匠圈都不希望失去一个高度匹配的熟悉事物。一旦某个产业衰落,整条泛产业链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就越发低下;而且产业上下游互相拖后腿,匠人精神往往造成产品线在上游对本土特定供应商过度依赖,在下游对特定采购商过度依赖,说的直白点,某些工匠换个产品设备线或商业规则就不会做了。

例如:荷兰芯片光刻机霸主ASML公司打残了日本尼康佳能的芯片光刻机,从此ASML垄断了全球光刻机中高端市场,结果却导致整个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都溃败了,破坏范围超过华尔街的最初预期,事后总结的原因之一就是匠人精神导致日本产业供应链固化,一个堡垒失守,整个王国沦陷。

上面说到日本有许多百年老店“老而不能倒”。实际上,我国媒体经常引用类似这样的数据:“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媒体和上引文的作者具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你怎么认为呢?

如果说百年老店多的好坏可以见仁见智,那么日本错过了互联网革命,则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日本,经常被作为另一个工匠精神代表国家的德国也错过了互联网革命,整个欧洲也是如此。跟中国的淘宝、微博、微信等超级应用相比,日本、德国的互联网产品乏善可陈。在世界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美国有6个,中国有4个,其他国家没有。百年老店的垂而不死,新兴产业的缺失,创业氛围的稀薄,是否都和日本、德国的工匠精神有正相关呢?

吐槽了这么多,工匠精神似乎成了体无完肤。其实没这么糟糕,只要不过度引申,按照本意去理解,工匠精神就仍然是我们需要的正面价值。

当前需要提倡工匠精神的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消费者需求升级的时代到来,对高质量的要求超过了对低成本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精益求精、技术升级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打价格战。这正是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想。

如何树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好处很容易理解。真正值得问的问题是,如何树立工匠精神?

社会能否形成工匠精神的风气,关键在于制度提供什么样的激励:让精益求精者得利,还是让假冒伪劣者得利?如果制度的导向不变,光是呼吁工人精益求精,还安于清贫,那就纯属缘木求鱼。

以中国的国土与人口规模和人民的进取心,中国的前景是成为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国家。美国货的质量一般而言都还不错,但不像日本与德国产品那样以此为主要卖点,我们也很少称赞美国工人有工匠精神。中国提倡工匠精神,是为了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而不是为了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求稳。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造出新产业的能力,以及大人口基数在边际收益递增的网络中的优势。中国在网络人口基数方面比美国有过之而不及,如果在创新方面追上或接近美国,再加上工匠精神的培养,前途就不可限量!

编辑:Tammy

  • 牛摩网APP

  • 牛摩网手机版

  • 排行榜小程序

  • 前大灯小程序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1728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20761号 CopyRight ? 2012-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深圳市牛摩网科技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