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 牛摩网APP

    手机扫码快速下载
  • 前大灯

    微信扫码打开
  • 摩托车排行榜

    微信扫码打开
  • 牛摩网手机版

    手机扫码打开
您当前位置:牛摩网 > 热点新闻 > 车迷文化 > 浏览文章
《中国新闻周刊》刊文聊摩托车

牛观察 时间:2019/6/2 20:55:41 · 阅读

    -分享-

0

-评论-

《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于1999年9月,正式出版于2000年1月,是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综合性时政新闻刊物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刊发了一篇有关摩托车的文章,虽然是属于个人抒情的文字,但是在主流媒体上能看到被妖魔化的摩托车还是少见。

图/肖振铎 

“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

文/青丝

我有个朋友最近加入了摩友俱乐部,到了周末,他就身穿嵌满铆钉的皮夹克,脚蹬带有金属转轮的牛仔靴,与一众摩友到周边乡村骑行。熟悉的人都笑他遭遇了中年危机,就像美国电影《荒野大飚客》里的四个男人,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与火花,希望用摩托车带来的激情治愈自己的“废柴”人生。心理学家埃利奥特·杰奎斯说,很多中年人对过往的决定及生命意义不满,会用飙车和不当穿着来表达质疑。摩托车和吉他一样,都能让人产生下意识的肾上腺素,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

摩托车常被与狂放、野性、叛逆等标签联系到一起,是垮掉派的象征。其实,只要跨坐到一辆外观别致、马力强劲的摩托车上,从飞扬在空气里的活力,就会明白切·格瓦拉骑摩托车穿越南美大陆之旅,为何会被文艺青年视为人生修行的圣经。最典型是演艺界很多明星,拥有名车无数,却偏偏对日晒雨淋的摩托车难以忘情。如果说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这些放荡不羁的浪子,喜欢摩托车还容易理解,但像伊万·麦克格雷格、葛优这些纤纤弱质的“闷骚”男人,也是摩托发烧友,就需要一点想象力了。也难怪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样写道:“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

我少年时对摩托车的心驰神往,是受《罗马假日》格利高里·派克开“小绵羊”载着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城内走街串巷的场景感染。其后,港片《阿郎的故事》《天若有情》,开摩托车的浪荡青年总能获得富家女的垂青,也是很常见的套路。当时在我的心目中,摩托车是最招摇拉风、潇洒率性的时尚玩具。

但就像汉武帝与大宛交战四年才获得汗血宝马一样,追求速度总是有代价的,开摩托车的人都免不了摔跤。我十几岁的时候,认为开摩托车和骑自行车差不多,我哥的同学有一辆100CC男式摩托车,宝贝得不得了。我试问他借车过一过瘾,结果车一启动,我心里就慌了,扭油门的手变得僵硬,无法回位,才开出几百米远就一头撞到墙上。幸好人没摔伤,我偷偷把摔歪的排挡杆扳直,又开回来蒙混交差。

“万人迷”贝克汉姆也出过糗,他在洛杉矶开摩托车不慎摔倒,且因摩托车太重,独自一人扶不起来,靠路人支援才得以脱困。基努·李维斯就更尴尬了,他开摩托车出车祸,磕掉了两颗牙,满嘴是血,但影迷仍然认出是他,对躺在地上周身是伤的基努·李维斯索要签名……

虽然摩托车充满了危险,但每个自幼就被社会规则驯化的人,内心都承受着被理性束缚的苦。摩托车迷的快乐及满足,即来自骑行这一摆脱理性负担、放飞自我的过程。正如凯鲁亚克所言:“因为出发的感觉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满了可能性。”

编辑:牛观察

  • 牛摩网APP

  • 牛摩网手机版

  • 排行榜小程序

  • 前大灯小程序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1728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20761号 CopyRight ? 2012-2022,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深圳市牛摩网科技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