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 牛摩网APP

    手机扫码快速下载
  • 前大灯

    微信扫码打开
  • 摩托车排行榜

    微信扫码打开
  • 牛摩网手机版

    手机扫码打开

主题:冬日的狂野 文化的光芒本贴被认定为精华

查看:13444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37:00   楼主 

冬日里冷风嗖嗖,万木萧条,大地像凝结了一般。而我们,几位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家伙,在周末假日驾驶着摩托,继续奔驰在中原的大地上。

我们六车七人组成的车队顺着平整的乡间公路前进,马达轰鸣,车轮滚滚,鱼贯而行。抬望眼,蓝天无边,白日高悬,云朵漂浮,难得的冬日晴阳天。走进乡村,农闲时节,又是周末,村里的老幼或在背风处晒暖聊天,或在空地上玩耍嬉戏。听到马达轰鸣,立刻引颈而视:这是一群什么人?个个披甲戴盔,一副神秘的模样。我们则顾不得这些,卷起一阵尘土扬长而去。村边的池塘里,浮着一层薄冰,不时有鸭鹅在水面上飘过。走在麦田间的小路上,青苗露出脖颈来,在寒风中摇头晃脑,不停地刷着存在感。这是北方大地依然生机勃勃的最好证明。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我们高低起伏,甚至脚踩脚踏板直起身子以减缓颠簸的不适。尽管如此,大家兴致高涨,向着第一个目标——北舞渡镇进发。

经过个把小时的颠簸,顺沙河南岸进入北舞渡镇。在沙河桥南端,首先看到的是“闪国雨胡辣汤店”。北舞渡胡辣汤是中原名吃,由回民发扬光大。据史料记载,它起源于清道光5(公元1828),当时山西、陕西省的商贾在此创建了一座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大宴宾客,此间太原府的一名大厨做一道深受名流绅士称赞的汤,这道汤就是胡辣汤。经过近200多年的发展,现在北舞渡的胡辣汤又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四个专业大户,其中又以北舞渡闪记胡辣汤最为有名,他们门店外扩张,生意红火,在胡辣汤市场独树一帜。我立刻停车准备品尝。他们几个则又到旁边的丁记店享受去了。

走进店里,热气腾腾,做汤的,烙饼的,包包子的,炸油条的,忙得不亦乐乎。店中坐满了人,牛肉汤4元一碗,羊肉汤5元一碗。闻着香味,勾起了我的饥饿感。要一份烙油饼来一碗汤,舀起一勺先闻一下胡辣味直窜鼻孔,不由得猛吸一下,过瘾哪!放进嘴里,满口胡辣味,伴着羊肉的香味随着温热下肚中,顿时腹中热浪翻滚,热血沸腾,驱走了一身寒气。一口汤一口饼,香上加香,非常痛快,旋即,碗净筐清。与店家聊上几句,他自豪的说,在本镇俺家的名号最大,在好多地方开了分店,如果不好好干,就取消名号。其实,味道确实不错,但有点咸了。

告别闪店家,又来到斜对面的丁记店。上周末我们来过,今天再尝尝,做个回味。几位老哥已经喝完,起身要再找一家。我又要来一大碗,刺溜刺溜一气喝完,真是爽死了。再次走进后院,又看到了煮羊肉的场景,这次看到了两大盆,香气馥郁。几位女工不停的忙碌。交谈中,直夸本家的汤正宗,是真传。我笑了,思忖着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角色使然,很正常。我也买了一包汤料回家糊弄老婆去。

找老兄们去。我驾车南行不远,看到路东侧“老地方胡辣汤百年店”,几位老兄已经出来了。我直说咋不等我,为你们拍照留念呢。老宋兄说:“这家不错,味道更好,你去怼一碗吧!”我拍了拍肚子,两碗汤一筐饼,还那能喝的下呢,留作下回吧!并且强调,咱喝的那是汤,是历史,是文化,养分大着呢。

品尝了饮食文化,老张带我们来到了镇上一家天主教堂参观。这是一座并不大的老宅院,将老房子按照欧式风格进行了改造。里面的女主事很热情,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天主教的历史以及当今的发展情况,使我们了解了异域文化。是的,了解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教派分离,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各行其道,在东西方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有众多的信徒。当然,咱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对其它宗教还是尊重的,仅作为学习了解而已。

出了教堂前行不远处就是山陕会馆了。舞阳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有春秋楼,大花戏楼,大殿、铁旗杆、钟鼓楼等建筑,可惜这些建筑大都被毁。值得庆幸的是山陕会馆中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园1825)的工艺奇特、玲珑美观的彩牌楼,经过近2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保存相对完好,被誉为"河南清代牌楼建筑之冠"。现在会馆已改作村小学,院中的彩牌楼是明显的标志。在这里办学,承接历史,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对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很有帮助,真的感谢当初的决策者。

我们继续前行,要到贾湖村去早期探究人类的历史。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经过专家检测其距今约90007500年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遗址呈近圆形,文化层厚1~1.5米。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2001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贾湖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七声音阶外来说"。同时,发现了蚕丝蛋白残留物,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近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对于丝绸发展史的研究起到关键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的骨笛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是该院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央视国宝档案栏目做了专题介绍。

很幸运,一考察团来此参观,我们随着进入遗址内亲身感受祖先们的生活场景。该村贾副书记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发掘情况,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层表示什么意思,无形中我们上了一节考古课,受益匪浅。站在遗址前,我们浮想联翩,思接千载,通过房屋建筑的发展变化和殡葬的演变,幻想当初祖先们是如何在积极艰苦的条件下,与天地斗,与大自然斗,不断的学习积累,不断地上下求索,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祖先们的遗骸早已化作泥土滋润着大地,生长着万物供我们享用,维系着我们生命的存在,难道不感谢他们吗?怎能忘记这些不知名的先祖们。幸好,中华民族是有血脉的民族,是一个不忘初心、不断创新前进的民族。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幸之甚哉,怎能不珍惜生命,怎能不珍惜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传承者怎能不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将民族的优秀基因传接下去,否则就是数典忘宗,大逆不道啊!

怀着崇敬的心情绕遗址一周,向祖先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据贾副书记讲,村里九成以上姓贾,祖上在明初年间由山西大槐树迁移来的,现有200多户千余人,基本实现或接近于了小康。上级政府非常重视遗址的开发,做出了规划,将周边建成一个具有很高文化教育价值的基地。村民们由物质追求上升到精神追求,向着文明的目标前进。我们祝愿早日竣工,来日再造访。

来到贾湖村西边,灰河在这里绕了个弯,暂停了流淌的脚步,形成了一个小湖。湖水清澈荡漾,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湖边上修建一座“尊祖亭”,中间矗立着一个古石碑,斑驳的文字记载着贾湖村的历史,也时刻提醒村民们牢记历史,牢记祖宗的恩典。

一个上午的参观,留下了文化记忆的符号,面对传统我们倍感亲切。泱泱中华,源远流长,奋斗不息。我等老夫,学习再学习,体验再体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无穷尽也。

中午,在舞阳县城城隍庙,大门因下班紧闭。我们只能隔着门缝简单看一下,就向辛店乡的望夫山进发了。省道依然平坦,行车速度加快,困意再次上来,真想停车在路边小眯一会。可是一想到望夫山的传说,强打起精神随队前进。这是第三次到此地拜谒了。熟悉的地形,崎岖的山路,陡峭的坡度,不在话下。我驾车冲坡,霍老兄紧随其后。冲到第二道坡时,我后悔了,如果上去怎么下来。小道路基松软,碎石连片,车轮直打滑。在坡中间,我的小二黑已经筋疲力尽了,赶紧减档加油增大扭矩,可是还是在乱石上停住了,并开始后退溜车。我双脚紧蹬地面,乱石上找不到支撑点,身子随车下滑。若控制不住就会滑到深沟里去,那就麻烦了。霍老兄连连喊握刹车握刹车,可我不能自已了。转念一想,二黑兄弟,对不住了,我要跳车了,你就摔一下吧。就这样,我跳在一旁,二黑倒下了,很快油箱渗出油了。可它还未灭火,嘶鸣着,好像说快扶我起来,我能上去,我能上去。几位老兄急忙赶来,帮我扶起车来,熄灭火,掉转头。我再次上车,他们几个拖曳着缓缓下到坡底。再看看坡度,约有30多度。老肖说若使用一档冲就上去了。应该是的,主要怪我不够坚决,换挡时机不对。看来,老鸟也得不断练习技能啊。

停下车,我们步行上山,不久就气喘吁吁。路旁几位年轻人在犹豫,讨论着上不上了。看到我们一步一步上来,受到鼓舞,继续爬行。老张和我走在前头,浑身热燥起来,头上浸出了汗珠。山道边上还有残雪,冷风吹来甚为清爽。又翻过三道坡终于到了顶峰。先到东侧看了望夫石。这块巨石耸立在最高处,海拔约300米,是周边最高峰了,向北俯视着大地,好像期盼着什么。站在巨石上,四下张望,田野村镇道路尽收眼底,天高地阔,苍茫无边,斜阳西照,光芒万丈,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的气魄。

又走向西峰,老霍、老肖和小杨刚从西峰下来了。真佩服老霍老肖,尤其是老霍近古稀之年,还像青年人一般活跃。在西峰的道观里,一位老者向我们讲述了望夫石的来历。传说在秦朝时,有一女子,因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她经常站在这座山山顶向北眺望,思念丈夫,久而久之,化身为石,后人便称此山为望夫石山。后查资料,李白的一首诗《望夫石》:"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我市叶县境内的望夫石山。据老者还讲,前几年开发热席卷大地,此地已卖给一大老板了,因资金问题开发了好长时间了还未成形,留下了遗憾。

下山,走进竹林小道。阵风吹送,竹林和鸣,如天籁之声,摄人心魂。中原大地,一山一石都有文化的符号,不愧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一日摩游一世情。爱我家乡,爱我中原,我等老夫责无旁贷。带着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我们在暮色中回到家的怀抱。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0:00   沙发 

小杨老弟伉俪,老霍、老张、老肖,周日晨九点,人员到齐,准备出发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2:00   藤椅 

北方的麦田,来年的希望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4:00   板凳 

北舞渡镇闪记胡辣汤店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5:00   报纸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5:00   地板 
这是在丁记糊辣汤店品尝,吃得香啊!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7:00   7楼 

丁记糊辣汤店后厨,一片忙碌景象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8:00   8楼 


丁家人忙着收钱呢,挣老鼻子了!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49:00   9楼 

北舞渡街景,胡辣汤店众多






头衔:少校
发帖: 126
注册时间: 2016/11/5
楼主 只看楼主
发表于:2017/12/20 20:50:00   10楼 

他们又吃了一家,我是吃不下了。





回复主题:冬日的狂野 文化的光芒        每楼可发图片5张